中國教育電視臺與華彬集團合作創辦的新欄目華彬《中國成年禮》,日前播出了第二期,作為一檔電視節目,它在制作形式上力圖創新,例如不是通過單純的歌舞表演來決定一個選手的去留,而是通過"德智體美勞"等多個環節的設置,對選手進行全方位的考量,將才藝展示、知識競賽、立志游戲等多種元素集合其中,帶來了一種全新的電視綜藝節目形態。
但相比而言,這檔欄目的內容啟迪意義,要遠遠大于其形式創新的價值。因為綜藝節目的創意總是層出不窮,形式總會多種多樣,但除去娛樂之后,真正有價值、有內涵的節目實在是鳳毛麟角。而中國教育電視臺和華彬《中國成年禮》,則用一個綜藝節目的形式,給所有人提了一個醒,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泱泱大國,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有一個自己的"成年禮"?
"成年禮"這個詞對于今天的大部分中國人來說,是陌生的。身邊的朋友,幾乎所有人,都是稀里糊涂的就從18歲到了20歲,從20歲到了30歲,所謂"成年"的時間節點,是模糊的。只是因為憲法里寫著,公民到了18歲就可以享有憲法賦予的公民權利和義務,所以大家會感覺,到了18歲,和以前有些不一樣了,但具體怎么不一樣,沒人告訴你,最多就是父母會來一句:"孩子,從今往后,你就長大成人了!"。
然后呢?似乎一切照舊,該上學吃飯還上學吃飯,該找父母要錢還找父母要錢。這是"成年禮"的缺失,給中國人帶來的最大傷害。18歲和17歲,無論從行為上還是心態上,都沒有什么不同。一個人,并沒有完成從一個孩童向成人的轉變,并沒有完成從一個家庭人向社會人的轉變,并沒有完成從一個依附者向獨立者的轉變!
我們當然不能指望一個人在年滿18歲的時候,瞬間完成這樣的突變,這樣的改變是需要時間和過程的,但至少應該在18歲的時候,做好發生這種改變的心理準備,成年禮的意義也正在于此。
成年禮的意義究竟有多重要,不妨找幾個參照系來看看。先看無論從地域還是文化上都跟中國比較接近的韓國和日本。韓國在1973年開始訂立專門的"成年日",每年5月的第三個星期一,定為一年一度的"成年節"。韓國網站上對"成年節"的解釋是:"為了讓步入成年的年輕人認清自己的責任和義務,培養他們的責任感而專門設立的紀念日。"在日本,則將每年1月的第二個星期一被訂立為"成年節",這在日本是非常重要的節日。
"成年節"的具體形式和習俗,韓國、日本則大同小異,在"成年節"這一天,所有年滿20周歲的年輕人,都要參加各地舉行的"成年禮",在一些禮儀嚴格的地方,男孩要行"冠禮",就是由長輩給他們戴上專門的禮帽,也稱"加冠",女孩則要行"笄禮",由長輩幫她們把頭發盤起來,插上發簪。同時還要朗讀事先準備的成年誓詞等。整個儀式的氣氛莊重嚴肅,為的是要讓年輕人們充分意識到,過了這一天,肩上的責任就重了。而韓國、日本成年禮的習俗,其實都來源于中國唐宋時期的文化影響。
而在美國,"成年"被分成了三個階段,分別是16歲、18歲和21歲。公民到了16歲,可以申領駕駛證,這被美國人認為是邁向成年的第一步。經濟條件好一些的家庭,父母在這一天可能會送給孩子一輛車作為了禮物。而到了18歲,公民享有了選舉權,很多地方會組織專門的成人儀式,參加儀式的年輕人需要宣誓效忠自己的祖國,宣誓善用自己手中的選票。21歲,則是到了法律規定可以飲酒的年齡,到了這時,在很多美國人看來,是真正意義上的長大成人了,可以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了。
日韓國民的高度社會責任感,美國人的愛國激情,一方面跟社會環境和政治制度有關,但另一方面,跟國民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,而"成年教育"正是國民教育的重要一環,"成年禮"是形成國家認同、樹立社會責任、啟發成年意識的重要載體。在一個"成年禮"缺失,國民教育薄弱的國家,你怎么可能去指望你的年輕一代是獨立而充滿開拓精神的、忠誠而富有社會責任感的、成熟而具備拼搏意志的!
華彬《中國成年禮》作為一檔電視節目,可能承擔不起這樣沉重的期待,但至少它發出了自己的聲音,讓在中國社會缺失多年的"成年禮"三個字,重新來到大眾的眼前,重新引發我們的思考。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有自己的"成年節"、"成年禮",或者哪怕是一個制度化的"成人儀式",而不至于讓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,在茫茫然中不知不覺的度過本應至關重要的18歲。(文/邁濤)
?